在武术练习中,特别是观察内家拳法时,资深的拳师通常会特别注意演练者的劲力是否合一,并通过这种整合程度来判断其功力深浅。整体力量的关键就在于脊柱的矫正,因为脊柱是获得整体力的根本。
脊柱作为人体的中枢,其作用显而易见。人体的动作基本上都由脊柱推动,而浑元力的源泉也主要来自脊柱。自然界中的脊椎动物脊柱要么平直,要么微微弯曲,婴儿时期的人类脊柱也是如此。恢复生理平衡的目标之一便是返婴寻回天籁,因此,矫正脊柱的S型曲线,使其平直、拉长是最重要的一步。
人类进化成直立行走的高等动物后,脊柱随着年龄增长以及劳动的影响,逐渐形成了S型曲线。这种状态不同于婴幼儿时期,长期承受重量的人,脊柱的S型更为明显。虽然这种S型有助于负重,但也失去了弹性和本能。因此,矫正这个曲线,回归婴儿时期的自然状态,才是获得整体力的前提。
所谓脊柱S型曲线,表现在成年人的背部,正中形成一条竖沟。其深浅程度与个人负重的程度密切相关。一般来说,进行局部锻炼的人,背部这条竖沟越深。如果通过正确的锻炼方法进行矫正,腰背部的肌肉会更为发达,并最终形成一个富有弹性的整体面。坚持半年,竖沟就能与腰背肌肉平行。
展开剩余72%在学习功法之前,我们需要首先理解阴阳的把握。大成拳宗师王芗斋先生结合中医《素问篇》的理论,总结出阴阳功法的核心思想。他认为人体可分为阴阳两部分,胸腹和四肢内侧为阴面,腰背和四肢外侧为阳面。动物界中,刺猬的刺部为阳面,无刺部分为阴面,虎豹和青蛙的白色部分为阴面,其他部位为阳面。掌握阴阳即是让整体做到阴松阳紧。
外形练法,如大成拳的养生桩,要求头正目直,颈部竖起,胸腹放松,同时后贴,腰背绷起,腰部略微后顶,双臂环抱于胸前与肩平,肩撑肘横,十指稍微内弯,鼓手背,吸手心,食指挑起,沿小臂向前伸,敛臀吸胯,膝顶足踩,足趾抓地,外捻,足心涵空,精神振奋,呼吸平稳。
为了方便掌握,下面介绍各部位的局部要领,然后可以连贯成整体运动。
1. **吊顶竖项**
头部要保持正直,面部放松,想象有一线将头部提起;脖部后仰,脖部前部保持放松,但头顶百会穴处应有轻微内凹,避免过度用力,这称为“顶心暗缩”。
2. **躯干刚正不阿**
躯干刚正不阿是运用整体力的基础条件。因此,练功者需要高度重视,特别在初期应由师友监督。许多人不知道自己躯干是否失正,刚开始时,练习者会觉得不习惯,但等到功法深入时,外人往往能发现其失正之处。矫正脊柱时,要特别注意胸腹放松、脊柱后绷,以及敛臀吸胯等要领。
3. **肩撑肘横**
肩部在完全放松的前提下,进行横向撑开,带动肩关节周围的肌肉拉伸。肘部应与肩部协调,保持横向拉长。由于后天拙力的影响,许多练习者会感到不舒服,然而,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,新的习惯会带来舒适感和力量感。
4. **胯吸膝顶,足涵下踩**
胯部收紧,下坐,内夹大腿根部,膝部顶向前,同时脚趾抓地,外侧肌群连结拉伸。通过持续的练习,可以使全身力量矛盾而统一,最终提升身体的健康与功力。
总之,矫正脊柱是一个非常艰难且关键的过程。练习者需要具备足够的耐心与毅力,才能达到最终的效果。同时,所有练习必须在放松的大前提下进行,特别是心口窝和腋窝等部位,必须保持放松。
发布于:山东省上证速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