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428年2月,隐居在中宫的朱瞻基在张太后的劝导下,于深夜召集了朝中五位重臣。在内阁首辅杨士奇的面前,朱瞻基回忆起当年太孙妃的往事。提及皇后胡善祥时,他的语气似乎有些踌躇不定:“胡皇后身体羸弱多病,且未曾诞下皇子,她自觉愧疚于朕,多次上书请求辞去皇后之位。”话虽如此,朱瞻基的语调中却掩饰不住一丝兴奋:“我曾多次劝留,但终究无法改变她的决心,今日只得批准她的请求,迁出长安宫,赐封‘静慈仙师’号,令她专心修行。”
自1417年起,胡善祥正式成为朱瞻基的正妻。11年间,两人朝夕相处,她为他诞下两个女儿,辅助他顺利继承皇位,曾被朱棣、朱高炽视为理想的孙媳、儿媳。然而,朱瞻基坐稳皇位后,却强迫她主动让位,甚至在自己驾崩时,严令不许她近前哭丧。胡善祥百思不得其解,明明自己贤淑温婉,为何朱瞻基对她竟如此厌恶?
“天性贞一”的胡善祥出身锦衣卫百户胡荣之家,是其第三女。她自小温文尔雅,仪态端庄,天性忠贞不渝。然当时门第观念甚重,女性能跨阶层通过婚姻改变命运的机会微乎其微。幸而胡善祥的姐姐身为宫中女官,再加上朱棣遵循朱元璋选妃制度,年仅15岁的胡善祥从数千女子中脱颖而出,成为朱瞻基的太孙妃候选人。
展开剩余78%同时入选的还有孙忠之女孙氏。与“海选”出身的胡善祥不同,孙氏自幼便在太子妃张氏身边养育,容貌出众且善于讨好男子,十年朝夕相处中,极大地吸引了朱瞻基的注意。尽管其母彭城伯夫人多次称赞孙氏贤惠,张氏却依旧将胡善祥推荐给朱棣。迷信星象的朱棣接到司天官奏文称“后星直鲁也”,便顺势将山东济宁出身的胡善祥立为太孙妃正位,孙氏则退居太孙嫔。
俗话说“人在屋檐下,不得不低头”。朱瞻基虽对这决定心存不满,但身为太孙无权左右婚姻大事。迫于皇权压力,他只得娶胡善祥为妻。胡善祥虽非朱瞻基心中所爱,却得张氏青睐。徐皇后逝世后,张氏作为后宫主事,对她格外宠爱,使她很快成为明朝后宫的第二号人物。
不久,胡善祥为朱瞻基诞下长女顺德公主。可惜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礼教下,公主身份并未为她赢得多少恩宠,反倒让她背负沉重压力,日夜祈求能诞下男丁,延续朱氏香火。
1422年,胡善祥再次怀孕,朱高炽更派使者前往漠北上报此喜讯。然在众人殷切期盼中,她终未能如愿。相比之下,深受朱瞻基宠爱的孙氏却迟迟无所出,足见朱瞻基对胡善祥依然有些感情。
两年后,大明政局风云骤变。朱棣归途中于榆木川病逝,朱高炽继位仅十个月便突然驾崩。失去两位重臣制衡的朱瞻基,开始放纵自己,丧失往昔的温情。虽然他册封胡善祥为皇后,却将象征皇后身份的“金宝”赠予宠妃孙氏。
在杨士奇、杨荣等辅政大臣协助下,朱瞻基平定朱高煦、朱高燧叛乱,国家安定,天下太平。自己则频繁出游,四处玩乐。胡善祥见状,担忧其沉沦,常以良言规劝,盼其振作。朱瞻基却对她的唠叨日益厌烦,终于在孙氏产下朱祁镇后,迫不及待地推动废后议程。
然而,向张太后请示时遭遇反对。张太后熟知孙氏性格,认为她无原则、善于奉承,难担后宫重任。她不愿直接干预,只将决定权交予内阁五大臣。令她意外的是,五人中仅杨士奇反对废后,杨荣双手赞成,蹇义出谋划策,张辅和夏原吉保持沉默,暗中默许。朱瞻基与五臣联手,仅让胡善祥这位未满三年的皇后被迫退位。对此,朱瞻基虚伪地向天下宣布:“胡皇后体弱多病,未育皇子,辞去皇后之职,朕多次挽留无效,唯有批准她迁出后宫,专心修道。”
1428年2月,胡善祥成为大明史上首位被废的皇后。与此同时,朱瞻基迅速立孙氏为正妻。与孤身在长安宫潜心修炼的胡善祥不同,孙氏与其家人欢声笑语,充满整个紫禁城。
孙氏视胡善祥为眼中钉、肉中刺,处处排挤。若非张太后鼎力支持,胡善祥早已无处容身。正所谓“麻绳专挑细处断,厄运专挑苦命人”,正当胡善祥艰难度日之时,她的幼女永清公主又因病早逝,给她带来沉重的打击。
随着岁月流逝,朱瞻基对废后一事渐生悔意,曾多次向臣下叙述:“那是年少轻狂的冲动,如今回想,她何罪之有?”然而,时间无情,不久后壮年的朱瞻基猝然暴毙。胡善祥欲最后一见昔日夫君,却未获准,只能作为普通妃嫔,远远跪于他处,痛哭失声。
不幸未止,1442年初,胡善祥唯一存活的血脉顺德公主突然逝世。她沉浸在女儿离世的悲痛中难以自拔,张太后也于不久后离世。临终时,张太后仍念及胡善祥,特嘱朱祁镇及钱皇后妥善照顾她。
42岁的胡善祥身心俱疲,在病榻上度过漫长一年后暴病去世。临终回想一生坎坷,不禁仰天长叹,发出绝望凄厉的呼声。孤寂的冷宫里,唯有她的回声,渐渐被世人遗忘。
胡善祥去世后,因孙氏依旧掌控后宫大权,朱祁镇不敢违抗,只能按嫔妃礼制将她安葬于金山,避开朱瞻基陵寝景陵,谥号亦以“静慈仙师”名之。
天道循环,七年后,宠信孙氏长大的朱祁镇忽视臣子劝告,执意率军出征,终在土木堡大败,数十万明军精锐尽失,自己亦成瓦剌俘虏。更为人诟病的是,他为活命竟协助敌军开启明军城门,留下终生骂名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上证速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