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曹久会
文章开始于简介了一个魅力无比的武术秘笈,随之展开杨式太极拳的深邃奥义。其核心口诀是:“形体圆球转,周身是弧线,内气后支援,碰上如触电。”这句口诀精炼地概括了太极拳高级内劲的境界,究竟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呢?
首先,这段口诀的源头可追溯至杨家老谱中的《太极圈》理论体系。这一体系灵活运用了圆的法则和内劲的传递,和《太极圈》歌诀所传达的理念完美契合。尽管原文在某些细节上存在差异(如“退圈容易,进圈难”等),但“形体圆球转,周身是弧线”这些关键表述与杨式太极的核心走弧技法是完全一致的。
再来看看汪永泉所传承的杨氏心法,这里提出的九大理法中也包含“开合相寓,方圆相生”的理念,直接揭示了“内气后支援,碰上如触电”的技击原理。这些理论结合起来,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内劲的强大工具。
对于“形体圆球转”,这是在强调身体的状态应如同充气的球体,必须展现出掤圆的状态:裆部、背部、臂部都要形成没有棱角的八面支撑结构。而“周身是弧线”则要求武术动作在轨迹上彻底避免生硬的抽扯,需走弧线轨迹(立圆、平圆与斜圆)的完美境界。
“内气后支援”所指的是在发力过程中双向力量的巧妙运用:向前发力时,脚底要有向后撑地的意念,从而形成长距离的能量传递链。至于“碰上如触电”,是一种先进阶段内功修炼的体验,体现在当神、意与气交融后,形成如同生物电场般的能量流,触碰对手时可以产生类似触电的穿透感。
展开剩余44%当然,这一切都需要分阶段地进行训练:
第一步,筑基阶段(练圆球与弧线),武术的每一个定势都要确保三个核心圆形的构建:裆圈、背圈和臂圈。运行法则则是以腰为轴,带动四肢划弧,结合急缓相间的力量。
第二步,深化内功(练内气后援),进行开合相寓的训练:前按时,意念向后;后退时需撑起命门,形成双向力量的循环。能量的传递链应充分遵循正确的发力顺序。
第三步,生成触电劲(高级整合)。通过站桩和推手,获得神、意与气的合一,形成充沛的整体能量。触感的练习则是在推手中实现,轻触对方同时通过脚底的后援力量感知其根部,仿佛触电一般。
总结来说,练习德内劲并非一朝一夕之功,必须在明师的指导下,细致纠正细节,避免误入歧途。整个过程需要多年系统而持续的训练,切忌急功近利。
发布于:山东省上证速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